都说“伴君如伴虎”,但明朝开国大将汤和,却硬是在龙椅旁活了大半辈子,还让子孙富贵了两百年!
他的秘诀是什么?答案很简单——闭嘴!朱元璋杀功臣杀红了眼,他却沉默七年,装傻到底,硬是活成了赢家。
不仅如此,他还做了一件更绝的事,纳妾百人,为家族铺好了长远的路。到底他是怎么做到的?
少年情谊
元朝末年,民不聊生。安徽凤阳一带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展开剩余91%年少的汤和虽家境不算富裕,但比起邻居家的朱重八(朱元璋的原名)来说,日子还算过得去。
朱家穷困潦倒,父母兄长接连死去,朱重八甚至不得不去寺庙当和尚讨口饭吃。
每当朱重八饥肠辘辘之时,汤和总会偷偷带些粗粮给他充饥。两个少年就这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汤和性格直爽,为人仗义,对朋友讲义气。
朱重八天资聪颖,胸怀大志,虽家贫如洗,却从不向命运低头。两人性格互补,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互相扶持,共同成长。
朱重八常对汤和说:"这世道太苦了,老百姓活不下去了。"汤和点头赞同,却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将因这乱世而改变。
当时的汤和绝不会想到,眼前这个吃着他给的饭菜的穷小子,日后会成为一代帝王,而他自己也将跟随这位昔日好友创下不世功勋。
乱世起义
元朝末年,天灾人祸不断,民不聊生。在汤和所在的地区,一支农民起义军正在招募新人。
胸怀大志的汤和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起义军,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快成为了一名小官。
当汤和得知朱重八仍在挣扎度日时,马上想到了这位儿时好友。
汤和专门回到家乡,找到朱重八,向他描述了起义军的情况:"重八,如今天下大乱,元朝气数已尽。我加入了起义军,那里英雄辈出,正是有志之士建功立业的好地方。你我二人从小相知,我了解你的才能和志向,何不随我一同加入?"朱重八本就怀有大志,在汤和的推荐下,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起义军。
在参加起义军后朱重八改名朱元璋。“朱”同“诛”,“元”指元朝,“璋”字意为“诛灭元朝的利器”,表现出他对推翻元朝统治的决心。
朱元璋天资聪颖,领悟力强,虽然是汤和引荐而来,但朱元璋的晋升速度远超汤和,不久便成为了起义军中的重要将领。
在郭子兴去世后,朱元璋顺利接管了部队的指挥权,开始了自己的霸业征程。汤和成为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,两人携手征战,所向披靡。
患难与共
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,他与汤和率领的队伍开始了长期的征战,先后对抗元朝残余势力、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割据势力。
在这段艰苦岁月里,汤和始终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,两人共同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。
一次战役中,朱元璋的军队与张士诚部队交战,形势十分危急。
汤和带领一支敢死队,在夜间突袭敌军粮草,成功扭转了战局。朱元璋非常欣赏汤和的勇气和智谋,对他更加信任。
而汤和的忠诚也在多次考验中得到了证明。当时,张士诚派人秘密接触汤和,许以高官厚禄,希望他能背叛朱元璋。
面对金银诱惑,汤和毫不动摇,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朱元璋。这一举动让朱元璋深受感动,更加重视这位童年好友。
随着战事的推进,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,最终在击败各方割据势力后,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,定都南京,汤和功不可没。
朱元璋登基后,论功行赏,封汤和为"信国公",赐予高官厚禄。
面对荣华富贵,汤和依然保持着朴素的本性,没有骄傲自满,仍然尽心尽力辅佐朱元璋治理国家。
帝王多疑
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随着统治的稳固,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早年艰苦岁月中的朱元璋能够容人容事,善于团结各方力量。但成为皇帝后,他开始变得多疑善变,对权力的控制欲越来越强。
洪武十年(1377年)后,朱元璋开始对开国功臣产生猜忌。
他担心这些手握重兵、功高盖主的将领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和子孙的江山。于是,朱元璋开始了对功臣的清洗行动。
先是“胡惟庸案”,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及其党羽数千人。
紧接着又发生了蓝玉案,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被处以极刑,株连九族。一时间,开国功臣人人自危,朝堂上风声鹤唳。
汤和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。他注意到,朱元璋看待老部下的眼神中多了一丝警惕,言谈间也常有试探。
更重要的是,汤和发现那些被处死的功臣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他们要么权力过大,要么军权在握。
汤和回想起与朱元璋相处的数十年,深知这位昔日好友现在已是帝王心态,容不得任何潜在威胁。
汤和明白,自己作为开国元勋,手握重兵,即使没有任何不轨之心,也难免会成为朱元璋猜忌的对象。
在这样的形势下,汤和开始深思自己的去留问题。他知道,如果继续留在朝堂,继续掌握兵权,迟早会成为朱元璋清洗的目标。
而历史上那些功高盖主最终被君王猜忌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远离朝堂
面对朝堂上日益紧张的气氛,汤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——主动请求解除兵权,告老还乡。
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,汤和面见朱元璋,恳切地表示自己年事已高,精力不济,希望能够卸下重担,回乡安度晚年。
这一请求让朱元璋颇为意外,但也正中下怀。在大多数功臣被迫交出权力的情况下,汤和的主动请辞无疑让朱元璋感到欣慰。
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汤和的请求,不仅没有为难他,还赏赐了大量财物和一座豪宅,以表彰他的功绩。
回到家乡后,汤和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。他刻意与朝廷保持距离,从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,也不与在朝的官员有过多交往。
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无意重返政坛,汤和还纳了百余名小妾,整日沉迷享乐,给外界造成了一种他只关心声色犬马、毫无政治野心的印象。
这种"纸醉金迷"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汤和的一种自保策略。
他深知朱元璋的多疑,知道自己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彻底消除朱元璋的猜忌。事实证明,这一策略非常成功。
当其他功臣纷纷落马时,朱元璋始终没有动汤和,甚至在私下里称赞汤和识时务。
就这样,汤和在家乡安稳地度过了最后的七年时光。
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,汤和去世,享年70岁。由于他明智的选择,汤家在明朝得以兴盛,子孙后代也避免了株连之祸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汤和从一个平凡少年到开国功臣,再到全身而退,他用智慧书写了自己的命运。
在朱元璋的屠刀下,汤和不仅保住了一条命,还保全了整个家族。
汤和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,在乱世中生存,不仅需要勇气和才能,更需要智慧和远见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资料来源:《明史·汤和传》、《明朝那些事儿》
发布于:山东省